测量结果你都知道吗

什么是房颤

心房颤动(简称房颤)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。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,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%。

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~600次/分,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,有时候可达100~160次/分,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,而且绝对不整齐,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。

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、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。

什么是窦性心律

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,称为窦性心律。窦性心律属于正常节律。窦性心动过速、窦性心动过缓、窦性心律不齐、窦性停搏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均属窦性心律失常。

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>100次/分,称为窦性心动过速。窦性心律的频率分时,称为窦性心动过缓。

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,但节律不整,在同一导联上P-P间期差异>0.12s称窦性心律不齐,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。

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,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障碍,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称窦性停搏。

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以及冠心病、心肌炎(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)、心肌病等疾患,可累及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,并引起头昏、黑蒙、晕厥等临床表现,称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。

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一般心电图机描记不出窦房结激动电位,所以都是以窦性激动发出后引起的心房激动波P波特点来推测窦房结的活动。

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为:P波规律出现,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(即P波在Ⅰ、Ⅱ、aVF、V4~V6直立,在aVR倒置)。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~100次/分。

什么是心电图(ECG或者EKG)

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,静息状态时,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,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,膜外电位高于膜内,称为极化状态。

静息状态下,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,没有电位差,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,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。

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,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,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,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,这个过程称为除极。

对整体心脏来说,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,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,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。

细胞除极完成后,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,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,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,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,称为复极。

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,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。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,复极波较除极波低。

心房的复极波低、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,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。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。

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,再次恢复极化状态,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,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。

心电图导联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,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,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,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。

快速判断心电图方法

1.正常心电图:窦性P波(振幅:< 0.25 mv、时限:< 0.12 s);P-R间期:0.12~0.20 s;心率:60~100次/分。

2.窦性心律过缓: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(是左右横的格)。

3.窦性心律过速: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(是左右的格),与阵发性室上速相比有P波。

4.房颤:P波消失,代之以大小、形态、间距不一致的f波,频率为350~600次/分,R-R间期绝对不规则,但能分辨出QRS波群。

——来源《科普中国》和网络,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